防冻剂使用说明书-明韬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Website Home

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它们的具体配方!

泵送剂由减水剂、缓凝剂、引气剂、减阻剂等复合而成!

具有高流化、粘聚、润滑、缓凝之功效,能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泵送性能,适合制作高强或流态型的混凝土,一般属于缓凝型外加剂?

防冻剂是能使混凝土在负温下硬化,并在规定养护条件下达到预期性能的外加剂!

它是一种能在低温下防止物料中水分结冰的物质!

防冻剂可分为冰点降低型和表面活性剂型两大类。

有强电解质无机盐类(氯盐类、氯盐阻锈类、无氯盐类)、水溶性有机化合物类、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盐复合类,为促使混凝土在低温下凝固,一般为复合配方,由防冻、早强、引气、减水等组分复合而成,不属于缓凝型外加剂?

防冻剂(AntifreezingAgent),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JC475-2004(代替JC/T475-1992),防冻剂定义为:能使混凝土在负温下硬化,并在规定养护条件下达到预期性能的外加剂。

防冻剂可其成份可分为强电解质无机盐类(氯盐类、氯盐阻锈类、无氯盐类)、水溶性有机化合物类、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盐复合类、复合型防冻剂!

分冰点降低型和表面活性剂型两类。

降低冰点的有低碳醇类、二元醇及酰胺类等!

表面活性剂型能使物料在表面形成疏水性吸收膜,如酸性磷酸酯胺盐、烷基胺、脂肪酸酰胺、有机酸酯、烷基丁二酰亚胺等。

如在混凝土中为掺入冬季施工混凝土中能使混凝土在负温下硬化,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足够防冻强度。

可制成粉状或液体。

用以防止混凝土在冬季负温下施工产生的冻涨破坏。

保证负温下混凝土的正常施工?

其主要成分为亚硝酸钠、碳酸盐、氯化钙、亚硝酸钙、尿素、乙二醇等。

它们可以降低混凝土拌和物中的冰点。

也可以与减水剂、引气剂等复合防冻,效果更好!

2产品特点1、本品是由防冻、早强、引气、减水等组分复合而成;

2、本品不含氯盐,对钢筋无锈蚀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及水式建筑的冬季施工。

3、本品为灰色粉状物,易溶、无毒、使用方便。

3使用方法1、混凝土原材料应满足《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水泥出厂期不得超过两个月。

骨料:所用砂、石质量应满足国标中有关冬季施工的要求,骨料内不得含有冰雪等冻结物,冻砂块必须打碎,过筛后使用?

2、砼搅拌时,要注意适当减少拌合用水,减水率可控制在10%左右,坍落度应控制在30mm以内;

使用时必须辅助一定的保温措施,混凝土出罐温度不低于7℃!

3、新浇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5℃,成型后立即用了塑料布和1~2层草袋覆盖,加强新浇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4、掺量为占水泥重量的5%。

4贮存及包装1、本产品易溶于水,故在运输、贮存过程中注意防潮,防水?

2、本产品采用防潮编织袋包装,每袋净重50kg±0.5kg。

5常见种类防冻剂有醇类、醇醚类、氯代烃类、无机盐类等。

常用的防冻剂有甲醇、乙醇、异丙醇、乙二醇、丙二醇、二甘醇、乙二醇丁醚、丙二醇丁醚、乙二醇丁醚醋酸酯、二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一二氯乙烷、二甲基亚砜、甲酰胺、氯化钙、醋酸钠、氯化镁等!

二甲基亚砜可用作胶乳的防冻剂,尿素和硫脲对乳液也有防冻效果。

[1]谢谢?

亚硝酸盐有毒,因此饮水工程、食品工程严禁使用亚硝酸盐防冻剂。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为防止碱骨料反应,也严禁采用含钠离子的亚硝酸钠类防冻剂;

有碱骨料反应发生的地区和长期在潮湿环境工作的结构,也要慎用这类防冻剂?

3.1正确理解“使用温度”任何一种符合标准的防冻剂产品,都有一个明确的“使用温度”(如-15℃、-20℃),说使用温度就是“允许混凝土施工的温度”并不错误,但应着重与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联系起来理解,即在环境温度降到外加剂“使用温度”前,混凝土必须达到抗冻临界强度,这样混凝土才是安全的,否则混凝土有可能被冻坏。

混凝土的使用温度越低,说明该防冻剂的防冻效果越好,混凝土越有更多的时间(含负温区)来增长强度,从而达到抗冻临界强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目前国内生产的混凝土防冻剂的使用温度多在-10℃~-15℃之间(可适用于日最低-15℃~-20℃的情况),温度再低,防冻剂配方设计难度越大,不确定因素也增加,从这个角度讲,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非得要求防冻剂的使用温度一定低于施工时的最低环境温度,关键是必须在温度降到防冻剂使用温度前就使混凝土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2采取覆盖保温措施综合蓄热法的基本做法是覆盖加掺防冻剂,必要时对水和砂石料进行加热?

覆盖的作用是使水泥水化热量和原材料加热热量留在混凝土内部的时间长一些,尽量延长水泥正温水化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

保温做得越好,混凝土降到外加剂“使用温度”的时间越长,越有时间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为达到这个效果,覆盖材料的种类和厚度应结合外加剂的使用温度、抗冻临界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通过热工计算确定。

3.3搞好施工组织防冻剂的使用效果必须通过良好的搅拌、振捣来实现,搅拌延长30min是为了使外加剂更充分的混合,外加剂搅拌不匀甚至会引发事故?

再者防冻剂有一个最佳搅拌时间和最佳振捣时间问题,过度会使其中的引气量减小,不足又会使其中的气泡分布不均甚至产生粗大劣质气泡,这些都会对防冻不利;

此外,最大限度缩短运送距离,搅拌站搭设保温棚,输送管外裹保温套,架子车覆盖保温被,工序衔接紧凑等措施都是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延长正温养护时间,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4热工计算热工计算主要参照湖南大学吴震东提出的“吴震东公式”进行,它有多方面的用途,在华北地区主要用来做验证性计算!

要点是:1)根据原材料和环境温度计算混凝土的入模温度,T。

2)计算混凝土由此温度降至防冻剂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h!

3)根据成熟度公式计算在上述养护时间内混凝土能达到的强度,MPa;

4)比较该强度是否大于抗冻临界强度,确定冬施方案是否可行!

5)施工时留置同条件试块,在环境温度降至防冻剂使用温度的前1d检验其实际强度,看是否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5掌握防冻剂掺量有人将说明书上的掺量视为基准掺量,施工时根据实际温度上下调整,这种做法是冒险的?

一般地,比较正规的防冻剂产品在配方设计时掺量与使用温度都是一一对应的,不存在调整问题。

防冻剂的多数组份都有最优掺量问题,适用范围十分狭窄,掺量与功效并非线性关系;

比如将3%掺为4%,各组份将都增加33%,很可能造成因含气量增加导致强度下降(约5%~10%);

因Na2SO4、NaNO3增加致使碱含量增高而对耐久性不利!

若由3%变成2%,则功效肯定不是减少33%的问题,而是更多。

不仅防冻剂,其他外加剂亦是如此!